在迄今为止的创作中,张紫璇一贯关注的,从不止于图像本身,而是将不同媒介视作彼此渗透的路径——即“性质转化”。
她以炼金术士的姿态,在影像、声音、语言与装置之间不断穿行:电影的线索被延展至摄影,摄影的属性转化为装置的感知结构,而声音则渗透其间、牵动身体的细微感知。地层的变动、矿物的转化、身体的震颤、非人类的凝视与历史的幻影,也在这些媒介之间被重新唤起。
张紫璇处理的,尽管是看似技术性的细节,却最终指向观看方式中的断裂与感知结构的偏移。那些缝合失败的时刻、被误读的空间,以及看似中性的技术细节,都成为她在创作中有意留下的空位。
她无意确立一种稳定的影像语言,而是更关注图像在“提取”与“转化”中产生的偏移,以此揭示媒介本身的结构与限度。山羊的凝视、祖母失真的歌声、工业机械的轨迹,这些非主观性的观看机制,构成了她实践中一贯的“非人称”叙述策略。
在这些空位中,图像成为一个媒介场域,不再记录某种既定的现实,而是呈现出影像的本体、物质性与现实彼此抵达的方式。